【编者按】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叁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叁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积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手机客户端等渠道,了解两会动态,关注两会热点,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党委书记 黄小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提出了2025年国家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十大工作任务,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务实奋进、鼓舞人心。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更是系统推进学校第叁次党代会目标任务落实的开局起步之年。学校全体师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推动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加快建设广西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特色校的强大动力,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围绕建设“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任务,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新一轮“双高”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人工智能+”为新动能,深化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新”而行、以“质”图强,产生更多服务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技术成果,努力为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强区建设和广西新型工业化作出广西机电新的更大贡献。
党委副书记、校长 吴世先:政府工作报告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学校将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服务智能制造发展为己任,以“新双高”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途径扎实推进职教“五金”建设,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努力培养更多拥抱技术革命浪潮、顺应产业变革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以实际行动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广西机电答卷”。
教务处处长、国家教学名师 刘永福:作为从教40年的老教师和职业教育一线管理者,我深刻领会到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中“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的深刻内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更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当前,职业教育亟需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我校将聚焦广西区域产业升级,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以一体化推进“五金”建设,推动“岗课赛证”综合改革和“叁教”协同创新,助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为乡村振兴与制造业高端化输送“生力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人工智能技术学院院长、国家教学名师 张泽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持续推进“人工智能+” 行动,为人工智能学院发展指明方向。我们将紧跟政府步伐,以“人工智能+”行动为指引,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赋能广西千行百业升级。切实贯彻“人工智能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的战略部署,勇立时代潮头,以创新为动力,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汇聚各方资源,精准落子布局,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加速奔跑,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 AI 技术技能人才,为广西乃至全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实现科技强国梦。
质量管理中心主任 谢平芳: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出 “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一精准指示,为我校发展之路清晰地勾勒出方向,我校锚定“新双高”创建和职教本科建设目标,全面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与报告着重强调的教育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在全力打造广西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特色校的征程中,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内涵建设乃是重中之重。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我们更要深化产教融合,让专业与区域产业需求紧密相连,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智能制造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副院长 韦文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思政课一体化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紧扣学校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打造具有“工信底色、工匠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为目标,围绕“铸匠魂、厚匠德、精匠技、砺匠行”中心任务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努力构建铸魂培根、启智润心的“匠心机电”育人新格局。
科研与校企合作中心临时负责人 李佳男: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密结合两会精神,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优化科研管理机制,探索“揭榜挂帅”等创新模式,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服务产业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方面,要深化与公司的合作,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开展应用型科研项目,助力公司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以“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为抓手,与华为、欧姆龙等公司深度合作,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更多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技术能手 肖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并将“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这与智能焊接领域高度契合。当前,焊接机器人、智能化焊接系统正通过深度学习、传感技术等革新传统工艺,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关键环节。作为专业带头人,我意识到需加速课程体系改革,增设机器人焊接编程、智能控制系统等模块,培养适应智能化生产的高技能人才。在教学中融入绿色焊接技术、轻量化材料应用等内容,并鼓励师生参与智能化焊接设备的研发,例如优化焊接过程的能耗控制等,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汽车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汽检2304班 潘承彬:今年两会期间,科技创新被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支持政策更加明确。作为一名汽车专业的在校生,我深刻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智能化技术的突破以及车联网的广泛应用,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更加专注投入专业学习,同时,积极关注行业动态、政策导向及技术发展趋势,通过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和技能竞赛,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协会会长、电信2301班 祝梓韬: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任务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擘画了未来。其中,我关注到一系列对于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与我们息息相关,让我看到了国家对于青年一代的深切关怀和厚望。作为全国青年文明号——电子科技协会会长,我倍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我将携手协会成员,深耕专业学习,锤炼精湛技能,培养创新意识,主动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闯”的精神挑重担,用“创”的劲头开新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志愿服务、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中贡献青年力量。
一审一校丨黄宝龙
二审二校丨傅祥威
叁审叁校丨秦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