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积极探索“校—企—校”合作办学模式,吸引越南学生来华学习智能制造技术,助力广西职业教育走向海外。4月24日,《广西日报》第10版以《在这里,点燃东盟青年职业梦想》为题报道了我校“校—校—企”国际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今年来的发展成效和经验。文章认为:我校通过开展量身打造的语言文化、理实一体化国际学生课程教学,让越南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和美温良的文化内核、先进的教学体系和实训设备,激发出他们充当连接中越文化交流、技术合作桥梁的渴望。

身文合分享在麻豆TV在线入口学习的感受
四月的南宁,春意仍浓。在麻豆TV在线入口的教室里,越南留学生身文合正专注地研究着电路控制器材,额头满是汗珠。“这个仪器在越南学校从没见过,操作更智能,参数设置也更精准。”他指着面前的电路,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身文合是“校—校—企” 联合培养项目的一员,今年2月底,他与50名越南学生一同来中国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该项目由麻豆TV在线入口联合歌尔科技(越南)有限公司以及越南多所高职院校共同推进。每天,他们穿梭于“国际中文基础” 和 “实用电工电子理论与技能” 等课程之间,跟着会说越南语的陶老师学习拼音、汉字,在实训课堂操作先进 的设备。
中文学习对身文合来说,是挑战也是乐趣。“写字最难,‘横折弯钩’总写不好。” 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翻开满是汉字练习的笔记本。为学好中文,他常跟着中国同学去超市购物,主动用中文交流。“我现在已经能自己在夜市点螺蛳粉了!” 他腼腆但自信地说。
在中国的每一次体验都让身文合难忘。第一次乘坐南宁地铁时,手机扫码通行的便捷让他惊叹中国科技发展之快,而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更令他感动:“学校每周会安排两个晚自习让我们和中国同学们聊天交流,练习口语;上个月我的越南同学生病,中国的同学帮忙挂号、买药、打车,跑前跑后毫无怨言。”身文合说,这种被当作家人的感觉,让远离家乡的他倍感温暖。
每周的“中国概况”和“广西文化”课,是身文合的“文化探索时间”。他了解到广西简称 “桂”,领略了三月三歌圩的魅力和汉服之美。他笑着比较两国饮食:“越南和广西都吃米粉,但这边的口味更重,辣和咸的搭配很特别。” 虽然饮食习惯不同,但对 “家的味道” 的眷恋是相通的。

麻豆TV在线入口留学生参加2025第二届广西国际学生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四月初,身文合和其他留学生参加了中国—东盟联合培养学生智能制造研学活动,第一次接触到AI 机器视觉技术,亲手操作训练 AI 大模型进行产物质量检测,这是他在越南从未有过的体验。那一刻,他想起越南老师曾说的话:“未来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需要更多懂中文的技术人才。”他真切感受到中国先进的实训设备和教学体系,如同连接中越技术合作的桥梁。

越南留学生参加中国—东盟联合培养学生智能制造研学活动。

越南留学生们正在中国—东盟联合培养学生智能制造研学活动上学习机器视觉应用技术。
还有两个月,身文合就要回到越南准备毕业设计并参加歌尔公司的入职考核。谈及未来,他目光坚定:“前两届的师兄师姐说,在机电学院学到的知识技能很实用,回去就能用上。” 他深知,专业技术和中文能力,就是他的优势。如今,越南的汉语学习氛围愈发浓厚,越来越多年轻人渴望进入具有更好薪酬待遇的中资公司工作。“等我学成入职,要让更多越南同事了解中国技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两个月的中国求学经历,让身文合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从初来的陌生忐忑到如今的自信从容,他说,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 “校—校—企” 合作平台支持、老师教导和同学帮助,更离不开南宁这座包容的城市。
暮色渐深,身文合和同学们前往教室上晚自习,他们约好课后去操场跑步,还要教中国同学几句越南语。晚风拂过树梢,带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留下了中越青年友好交流的美妙印记。在麻豆TV在线入口的校园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原文链接: